[自豪] 江西上高县蒙山乡:沉睡的宝山“白银谷”
Friday, May 15, 2009 | Author: dudu


2009年2月11日 , 月黑风高之夜 , 伸手不见五指。
  上高县蒙山乡的一个山谷中 , 阵阵异动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 漆黑的夜幕下 , 影影绰绰似乎有车辆在小心翼翼地装载着什么东西 , 即便如此 , 空空的车斗仍被砸得“叮零咣啷”作响 . 响声甫出 , 旋即被呼啸的北风卷走 , 霎时紧张不安的气氛弥漫在山林间 ,一切显得是那么的阴森和诡异 .
  此时冬至刚过 , 山里的夜晚来得格外早 . 已经九点多钟 , 寻常这么晚 , 乡人早早就睡下了 . 天寒地冻的当口 , 这样摸黑作业 , 车辆的主人会是谁呢?夤夜造访 , 他们究竟想干什么?大山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像不像写小说啊)


 辗槽洞矿井
  本期栏目 , 将为您揭开一个沉睡八百余年的远古之秘———***宝藏深藏 , 上高蒙山银矿曾为富矿***
  阳春三月 , 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 . 2009年3月 22日 , 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蒙山 , 踏进了传说中的“白银谷” .
  从上高县城到蒙山乡 , 约四十分钟车程 , 便来到了蒙山脚下 .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 , 因“峭壁横险 , 厥材千寻 , 常有白云青霭蒙其上” , 故名“蒙山” . 蒙山山脉自末山石狮岭东出 , 高凌云汉 , 远接台星 , 一路行来 , 但见莽莽青山 , 苍翠欲滴 .
  进山不多远 , 遥望前方有一峡谷 , 形似大写的英文“ V”字 , 盘山公路自此穿过 , 村人谓之为夜合山 , 乃双峰夹峙而成蒙山的天然门户 . 当地传说该山为神山 , 白天开启 , 进出放行自如 , 夜晚则闭合 , 闲杂人等一概禁绝出入 . 传说固不足信 , 却令听者颇思敬畏之心. 其实 , 关于夜合山倒是有另一种说法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 . 当年随着蒙山银矿的过度开采 , 矿洞日渐深峻 , 时有役工坠亡的事故发生 , 矿工不堪劳苦而逃者日众 . 为了防止役工逃跑而动摇民心 , 想必银矿当局绞尽了脑汁 , 杜撰出这样一个愚民的传说 , 久而久之则讹为夜合山 .

  翻过夜合山垭口 , 山势突然险峻起来 . 连续几个急弯和将近四五十度的斜长陡坡走下来 , 尽管记者此行乘坐的是四轮驱动的SUV ,对此也颇感吃力 , 然而这还只是在半山腰上 , 看来最高海拔达千米的“上高屋脊”果然名不虚传 .
  距离夜合山不远 , 在盘山公路上可以遥望隐在山谷中的蒙山银场提举司遗址 . 当年的提举司衙门早已不复存在 , 只剩一幢清代建筑孤零零守在山林间 , 诉说着岁月的变幻无常 . 和银场提举司一山之隔的 , 便是当地人称之为炉坪的地方 . 在向导的指引下 , 记者一行弃车徒步拐进一条狭窄的土路 . 土路尽头 ,一座几乎开云手机官方网站入口,开云(中国)由黑黝黝的岩块组成的石堆顷刻间映入了众人的眼帘 . 同行的蒙山乡文化站负责人蓝春根告诉记者 , 这就是当年蒙山古银矿坑冶之后留下的矿渣遗迹 . 地质专家经过现场考察 , 测出矿渣面积达 1.5万余平方米 , 厚度平均约10米 , 藏量约50万吨 .

  走在矿渣顶端 , 随意俯拾几块敲击则铿然作响;几百年过去了 , 遗弃至今的矿渣仍然坚硬如故 . 由于当年冶炼水平不高 , 虽然称之为矿渣 , 其实石块中仍存有大量矿物成分未能提炼出来 , 专家在取矿渣标本化验后 , 发现其中还含有银、铅、锡、钴、铜、锰、镁等12种金属元素 . 据说地质队对蒙山古银矿矿石的成份化验结果为含银量高达148.2克/吨 , 而矿渣的含铁量也达30% , 足见蒙山古银矿为富矿无疑 . 除此之外 , 在炉坪附近的窑下村、东湖村、南港水库底部和下坑山均发现了矿渣遗迹 , 经过地质部门深入勘查 , 更多的宝藏可能还深埋在地底 .

  随着蒙山古银矿知名度的与日俱增 , 竟遭致利欲熏心之徒的觊觎 . 本文引言所述的便是不法分子利用夜深人静之际实施盗运 , 欲将银矿渣运往临近的新余市分宜县出售冶炼 . 幸被路过案发现场的村民发现并及时报警 , 才得以制止这起盗运事件 . 岁月沧桑 , “白银谷”见证了三个王朝的兴衰

  八百年来 , 先后为三个王朝输送了大量经济货币 , 见证了王朝兴衰成败的蒙山银矿 , 当年是如何开采的呢?又是怎样走完了其辉煌而又曲折历程的?为了探寻个中秘密 , 记者一行继续往位于大窝里村的多个矿井进发 .

  据蓝春根介绍 , 蒙山银矿尽管矿脉复杂散乱 , 但开采方式不外乎两种 , 一种是露天矿井 , 多位于矿脉较浅且开采便利的地方;另一种则是利用天然溶洞打成矿井进行开采 , 该类矿洞多数都隐匿在附近的山落中 , 有些地方则荆棘密布 , 寸步难行 , 即便是本地人也鲜有知道它们具体方位的 .

  天近中午 , 众人最先到达了一个名为辗槽洞的矿井 . 从盘山公路走到洞口有近五十米之遥 , 脚下根本无路可走 , 只能踩在山民砍翻的荆条棵子上摸索前进 . 好不容易来到洞口 , 却见偌大一个矿洞已被巨石严密封堵 , 巨石之侧仅留狭窄的通道容一人弯腰进入 . 由于头天晚上山里下了大雨 , 使得山泉暴涨 , 哗哗的溪流从高处流下来 , 刚好淹住了地势更低的山洞 , 大家只能下到洞口附近 , 但往昔开采的痕迹却无法探知 . “这个矿井还算是小的 , 往太子壁方向还有一个扁槽洞 , 比这大得多 , 也深得多 . ”兰夏跟告诉记者 .

  而扁槽洞的情形 , 与辗槽洞基本类似 . 自惊蛰以来 , 由于春雨连绵 , 扁槽洞亦被水封住 , 无法进洞一探究竟 . 所幸洞口的石崖之上, 有一段明代留下的镌文尚依稀可辨 , 从中可以获知当年蒙山银矿封禁的始末:“……支遒按司佥事方 , 近奉羊坡哨范百户督 , 同南田团禁 , 带领亲兵一百名 , 督同乡烟民一千馀……万历二十二年起工 , 六月填塞古磨于扁槽等洞立碑封禁 . ”从扁槽洞口的石刻来推理 , 再辅之以史料记载 , 大致能够发现蒙山古银矿几百年来兴废流变的端倪 .

  蒙山银矿自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官方正式开采 , 到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第一次封闭 , 共采银56年 . 这次封矿 , 和当时南宋面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进逼的军事形势是分不开的 , 由于战事吃紧 ,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已无暇他顾了 . 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国 , 至元十二年平定江南 . 当时连年战乱 , 元朝政府“耗财颇巨 , 经费不敷 , 国库匮竭, 乃取财于山……”基于此 , 元代始于蒙山设银场提举司 , 隶属中书省政府管辖 , 主官“秩正四品” , 专门管理坑冶事宜 , 并调拨袁州、临江、瑞州三府民工三千七百户 , 运粮一万二千五百石进山 , 迅速恢复了蒙山银矿的生产 , 当年就上缴岁课银五百锭(约合二万五千两) . 元初至元、大德年间 , 蒙山冶银年产量均保持三万两左右 .

  囿于当时的冶炼工艺 , 尽管蒙山银矿开采已臻成熟 , 但白银年产量却难以提高 , 朝廷虽然采取“免役夫田租”及“拨粮赈济” , 亦无济于事 , 加上“取矿年久 , 坑内深险……土石坍塌 , 人多被压” , 一次山体滑坡曾使蒙山银矿矿洞的生产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 生产陷于停顿状态 , 因此“提举陈以忠将前项原因申报革罢” , 蒙山银场从此关闭废弃 . 矿工承其役者 , 多致破产失业 , 民生凋敝 , 十室九空. 蒙山银场的衰落 , 成为直接反映元末经济崩溃、政治腐败的社会缩影 .

  到了蒙山银矿的开采后期 , 明代复勘 , 改采铅矿 , 后“以其亏官病民 , 乃封闭” . 自嘉庆至万历 , 蒙山银矿可称为半公半私之盗采时期 , 于是公私交鹜矿利 , 矿夫冗役 , 为祸尤烈 . 鉴于“计其所用 , 工力数多 , 得银数少 , 不堪采取煎炼 , 请将前项银坑封八百年的岁月 , 两百年的兴盛 , 足以将许多人与事悄然改变 . 然而时过境迁 , 蒙山示之于人的 , 当不仅仅是一座矿山 . 事实上 , 蒙山银矿在坑冶取银的同时 , 还有众多厚重的人文故迹与之相生相伴 , 至今让后人神思追忆 , 慨叹不已 .

  作为佛教有名的流派 , 圣济派鼻祖道明禅师即在蒙山脚下的善塘村 , 现蒙山林场(原五七农场)附近始建祖庭 , 是为“圣济禅寺. 该寺历经宋元明清 , 多次遭毁而又重修复 . 据说当年鼎盛时 , 曾有前后三殿 , 屋柱、台阶、坛座 , 皆用大理石琢成 , 雄伟壮观 . 到了文革时期 , 圣济寺毁于动乱 , 殊为可惜 . 残存的一些唐宋时期的殿梁石础 , 则被林场职工拿去混杂在砖墙中 , 作了厨房或者卧室的房基 . 清嘉庆帝赐该寺“唐朝佛国”匾额 , 现尚存一半 , 藏于上高县博物馆内 . 而一块僧人的塔碑和墓塔莲花座 , 至今仍遗弃在蒙山林场场部大院内的球场上 , 权做篮球架的镇架之物 . 现在这个地方还叫做大庙 , 可见佛教文化给蒙山地区的民俗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而元代曾享誉一方的正德书院 , 则是蒙山银矿鼎盛时期的直接产物 . 据《上高县志》记载 , “蒙山银矿提举司第一任提举侯孛兰溪慷慨捐俸 , 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始建‘正德书院’ , 以正民德 . ”蒙山银矿兴旺的时候 , 历代提举司还曾对书院几度修葺 ,但到了元末时期 , 兵乱中书院难逃被毁的命运 .

  如今 , 蒙山古银矿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其开发保护的力度 . 日前 , 中科院、江西省博物馆、江西考古研究所专家联合到上高考察蒙山古银矿遗址 , 帮助其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矿山公园及世界文化遗产 . 可以预见的是 , 随着各界的广泛关注 , 蒙山古银矿遗址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必将日益凸显出来 , 然而对她的开发保护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任重而道远 . 

 

    ***“赣西发现”事件回放***

  蒙山———一个让专家感到陌生的地名 , 毫无疑问 , 这是当年出产那两枚银锭的地方 , 它究竟在哪呢?通过调阅浩如烟海的史志 ,有关蒙山开矿采银的兴废流变在考古专家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 一座隐在历史深处的古银矿遗址就此浮出水面 .
  蒙山 , 距宜春市上高县城20公里 , 地处该县与新余市渝水区及分宜县的交界处 . 2004年前后 , 经过中外专家多次实地考察后认定 ,


小孩站在圣济寺石础上玩耍

蒙山古银矿遗址兴于南宋庆元六年 , 止于明万历二十三年 , 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 , 开采160多年 , 距今已八百余年 . 遗址主要分布在上高县蒙山太子壁峰方圆 5公里范围内 , 已发现古银矿矿井20多个、冶银场 1个、蒙山银场提举司遗址 1个、知名古书院“正德书院” 1座、佛教“圣济派”发源地“圣济禅寺” 1座 , 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银矿遗址之一 , 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 蒙山古银矿遗址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跟踪阅读-----------------

连日来 , 来自北京的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江西省博物馆物、南昌市博物馆近10位专家和考古工作者 , 共同来到上高县就上高县蒙山银矿遗址进行联合科学考查 . 南港镇蒙山古银矿遗址 , 据考证 , 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保存较完整的古银矿遗址 . 该遗址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正在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 联合科考队此次考察的目的就是为了较全面地考察挖掘蒙山古银矿的历史遗存和历史文化价值 , 丰富我国该方面史料与内涵 . 江西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国家文物专家刘诗中说:“蒙山银矿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银矿遗址 , 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 , 关键就要看如何开发和保护 . ”经过科考队初步考察 , 炼碴堆已经发现四个点 , 规模都很大 , 而且从炼碴堆里捡到的文化遗迹——当时人们用的生活器皿残片 , 已经发

现南宋时期的 , 还有一些是非常高档的 , 比方说均洲窑、景德镇的青白玉 , 这种器皿在当时来讲都是非常高贵的 , 一般的矿工、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 反映了当时开采是官办的 , 国家控制 . 结合这个情况和出土发现的银锭 , 更验证了蒙山银矿在当时非常高的历史地位 , 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银矿之一 .


  蒙山银矿提举司遗址

 



Category: 美丽上高 | Tags: 上高蒙山  上高矿产  上高县蒙山乡  蒙山银矿  蒙山古银矿遗址  四大银矿   | Views: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