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19年来 , 他将开云手机官方网站入口,开云(中国)心血融进敬老事业 , 供养对象由36人增加到111人 , 80岁以上高龄的占31% , 年龄最大的97岁 , 全镇集中供养率达到97.2%。
19年来 , 他多方筹措资金盖楼房、建长廊、搞绿化 , 当年简陋荒芜的院落变成了绿树掩映、亭台楼阁、设施齐全的花园。
上高的省劳动模范:上高县翰堂镇敬老院院长李水生
芳菲四月 , 走进这个花团锦簇的“回型”小院 , 只见10几块省、市、县“三院”建设先进单位 , “全国模范敬老院”等荣誉牌匾熠熠生辉。上高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聂长发说 , 李水生19年的真情 , 就像丝丝细雨 , 默默无闻地滋润着“五保”老人的心田。
李水生(右)悉心照顾因车祸受伤住院的老人
说起找水的故事 , 李水生院长深深地咽了一下口水 , 缺水的那份感觉确实刻骨铭心
1990年7月 , 李水生一上任就被“缺水”的问题难倒了。
翰堂镇敬老院建在青石裸露的“小石坳” , 虽然有口老水井 , 由于地势较高 , 出水量小 , 往往是有喝的就没有用的 , 遇上连续晴天 , 多数时候是井底见土 , 全院的饮用水要到2公里外的村庄车推肩挑。
如何拿掉肩上的这根扁担呢?他找书本学勘探知识 , 访村民问当地地质情况。也许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苍 , 一天 , 有位朋友告诉他 , 邻乡新修水库工地上有个湖南地质专家正在鉴别地质。他立即跑了10多公里的山路 , 把这位专家请到了“小石坳”。
勘探开始了。1米、2米……5米 , 没有水;7米、8米……9米 , 钻头潮湿;10米、13米……汩汩的清泉喷涌而出。水源是找到了,可是打井的资金从哪里来?他掏空自己的腰包 , 又向做泥水活的姐夫借了2000元 , 连续奋战近一个月 , 终于建成了一口取之不尽的机水井。
水的问题解决了 , 敬老院的房屋和活动场所又成了难题。当时敬老院只有一栋简陋的砖瓦结构平房 , 室内没有卫生间 , 没有空调 , 房前屋后杂草丛生。两年时间换了三任院长。望着36个步履蹒跚、弯腰屈背的老人 , 李水生的眼睛湿润了。他暗下决心要像找水一样为老人建造一个安乐的家园。此后三年时间 , 他跑政府 , 跑慈善机构 , 承包濒临倒闭的养猪场 , 先后筹集资金500多万元 , 新建了3栋标准宿舍 , 2栋集医疗、食堂、娱乐、办公等功能的综合用房 , 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
如今的翰堂敬老院绿树掩映、建筑别致 , 一条碧瓦红柱的休闲长廊连接房屋四周。记者走进长廊 , 笑容灿烂的老人们忙着起身让座。他们那温和慈善的眼神里 , 无不透出安享晚年的幸福光芒。
刚刚送走医生 , 又有一个老人病了 , 能否有个不走的医生 , 他打上了妻子的主意
敬老院里的老人年纪都比较大 , 身体抵抗力差 , 容易生病。而就医的镇卫生院距离敬老院有4里多路 , 体质强壮的老人有个头痛脑热的还好说 , 遇到年老体弱行动又不方便的 , 跑趟医院真是难上加难。
1991年盛夏的一天上午 , 李水生刚把请来的医生送走 , 75岁的易成文老人又突然中暑晕倒了。他急得满头大汗又一次跑到邻村卫生所 , 医生说:“我这里等着看病的人还有四五个 , 你等等吧。”看着这种情况 , 李水生心里急得发跳。他想 , 敬老院要是有个医生就好了。
一连好多天 , 李水生到处物色对象 , 但没有一个愿意来 , 原因很简单:待遇低 , 老人难侍候。没办法 , 他打起了妻子的主意。李水生的妻子在村里做了多年“赤脚医生” , 一般的常见病可以应付。妻子是个明白人 , 同意了丈夫的要求。很快 , 院里办起了医疗保健室 , 为每个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 定期给老人检查身体。为了使老人晚上发病能及时就诊 , 后来她索性把家也搬了过来。
为了帮助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李水生制订了适合老年人的作息时间 , 组织大家进行体育锻炼。同时 , 他利用院外的荒坡荒地 , 组织大家自愿进行低强度的体力劳动 , 种瓜种菜、饲养生猪、栽种果树 , 建立猪、鱼、果、菜农产品生产基地等 , 使老人们不仅锻炼了身体 , 而且创造了经济收入。仅去年 , 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8亩 , 繁殖仔猪1200头 , 出栏生猪1000头 , 饲养蛋鸭1000羽 , 年创利10.7万元。目前 , 全院老人的年生活标准达2500元。
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 , 临终老人说:“水伢子比亲儿子还好!”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 , 中疯瘫痪在床11个多月的单美秀老人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程。83岁的她在临终前的4个多小时 , 一直拉着李水生的手不放 , 嘴里不停地呢喃:“水伢子好……水伢子好……水伢子真的比亲儿子还好。”
19年间 , 李水生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 , 用真情 , 用爱心为五保老人撑起一片天空。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 , 在他的主持下 , 敬老院坚持每月给老人发生活费 , 每月加6次餐 , 平时供应热饭、热菜、热水 , 一年三节发慰问品 , 一年发2套新衣服 , 5年换一床新棉被。为了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更加舒适方便 , 他经常到老人房间摸摸被窝问老人睡得暖不暖和 , 到食堂了解荤素搭配是否合理 , 尝尝菜的口味是否咸淡适中。老人怕寂寞和孤独 , 一有空他就和老人拉家常。时间长了 , 老人们和他无话不谈。逢年过节 , 他留在老人们身边 , 组织老人开展唱红歌、跳健身舞、做游戏等文体活动 , 使老人们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
敬老院里聘请了两位护理员 , 但李水生仍然经常对老人给予儿子般的照顾和体贴。一次 , 75岁的易仁厚在路边散步被运输车飞下的石块砸断了脚骨。李水生得知后立即将他送到了县人民医院。因为老人年岁已高 , 怕出意外 , 李水生在他的病床前悉心护理了三天三夜。
“服侍老人 , 有很多事情是想不到的。”憨厚朴实的李水生说起工作的艰辛 , 眼里转动着泪水。他说 , 农村人春节最讲究“吉利” , 可偏偏这个时候有老人病逝 , 村干部们都不愿意这个时候来处理老人的后事 , 他只好将骨灰盒抱回敬老院 , 在老人原住的房间设置灵堂 , 由他像儿子一样尽孝守候。19年来 , 院里先后有48位高龄老人病逝 , 后事都是他亲手料理操办。
19年来 , 李水生的事迹感动着社会 , 他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届十大爱心人物”、江西省劳动模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