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塔下乡-上高剪纸之乡
Tuesday, March 10, 2009 | Author: dudu

塔下乡位于上高县城南面,距县城1公里。塔下乡总面积48.4平方公里。东连界埠、南接上甘山、蒙山、西毗芦洲翰堂,北邻上高县城、锦江。辖天山、茶十、槐树岭、塘富、长山、田北、下林、上新、建新、毛江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2个自然村,3420户,13462人,有耕地面积13650亩,其中水田11115亩,人均耕地1.3亩。

上高塔下乡包括十个行政村, 耕地面积充足, 并且有丰富的林地和矿产资源 . 上高塔下乡境内水源充足, 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上高塔下乡森林覆盖率100%, 杉木到处可见 .

上高县塔下乡的柑橘, 闻名全中国
 .

便利的交通, 又为经济作物的销售提供了保障 . 大量的矿场资源, 如生石灰、瓷土等, 给上高塔下乡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 .

上高塔下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进一步完善乡镇基础设施 . 上高塔下乡小学、中学, 建筑面积逐年扩大 . 建筑环境优越,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

上高塔下乡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 著名的大观塔、七宝山观音洞、绞机洞、唢呐洞等都位于上高塔下乡境内, 每年都能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光 . 这又成为了上高塔下乡的一项经济来源 .


上高塔下乡-历史沿革   

1968年冬扩社并队时开始组建上高塔下乡政府, 由原永圣公社的天山、茶十、毛江、建新大队, 锦江公社的田北、长山、下林、上新大队, 城陂公社的塘富大队及上甘山林场合并而成, 原名上甘山公社 . 1972年, 场社分开, 辖建新、毛江、上新、下林、田北、塘富7个大队 . 1984年更名为上高塔下乡 . 2003年9月乡镇机构改革, 上甘山林场的天山、茶十、槐树岭3个行政村合并到上高塔下乡, 现上高塔下乡辖建新、毛江、上新、下林、田北、长山、塘富、天山、茶十、槐树岭10个行政村及大坪居委会 .
上高塔下乡-自然资源   
上高塔下乡杉木林上高塔下乡辖区内地势平坦、开阔, 给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锦河、锦惠渠傍境而过, 为工业、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境内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7.6摄氏度, 七月份平均气温27.2摄氏度, 全年无霜期平均269天, 降水丰富, 年降水量均达1642毫米, 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资源丰富, 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水泥灰石、硫铁矿、瓷土等资源, 尤其是石灰石、水泥灰石,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上高塔下乡山地面积881.6公顷, 森林覆盖率100%, 以杉木为主 . 上高塔下乡林场, 地处建新燕子窝, 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山上有大小溶洞十余处, 洞内怪石林立, 十分壮观,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
上高塔下乡-交通    上高塔下乡交通便利, 320国道、上新公路、上新铁路三条主干线穿境而过, 形成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 火车站日吞吐能力1500吨, 是上高及周边县市的货物集散中心 . 锦江河季节性通航, 5-10吨的机帆船可直达高安、南昌等地, 上新公路是宜丰、铜鼓、上高至广东的必经之地 .
上高塔下乡-经济发展   
上高塔下乡柑橘上高塔下乡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西瓜、柑桔、辣椒、生姜、紫皮大蒜、榨菜、萧山萝卜等, 尤其以生姜、辣椒、紫皮大蒜“三辣”远近闻名, 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价值, 其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上高塔下乡水利设施齐全, 11149.3亩水田均为有效灌溉面积 . 2006年播种作物面积46395亩, 其中水稻24870亩, 总产8237吨 . 经济作物面积21525亩 . 出栏生猪1.53万头, 家禽出笼7.7万羽 . 小(二)型水库14座、塘坝65座、水陂14座, 可放养水面1200亩 . 农业机械326台, 动力2180千瓦, 电力排灌站7座 .

上高塔下乡发展特色经济作物, 优化产业结构 . 各村发展各自的特色农业, 天山村、茶十村、建新村、毛江村等村, 山多地势复杂, 气温常年比山下偏低1-2℃, 农民有种植生姜、大蒜、辣椒的传统, 乡政府建立了3000亩的“三辣”基地;田北、长上新三村离县城较近, 交通便利, 利用这一条件,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成为县城的“菜园”;大力发展生猪生产, 成为县城的"猪圈子" . 2008年, 上高塔下乡粮食总产6689吨, 蔬菜种植面积达5415亩, 总产7893吨 . 生猪出栏20720头, 可养水面980亩, 年水产品产量482吨 .


2008年个私企业67家, 个体工商257户, 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26167万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17627万元, 农业总产值8540万元, 完成财政任务534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3856元 . 2008年, 上高塔下乡引进客商企业56家, 引进资金5.6亿元 .

上高塔下乡-基础建设   
(图)塔下乡

上高塔下乡小学上高塔下乡有农技推广站1个 . 中学1所(塔下中学), 教职员工24人, 在校学生444人 . 中心小学1所, 教学点4个, 教职员工44人, 在校学生943人 . 其中, 中心小学职教工31人, 学生612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中心幼儿园1所、文化站1个 . 有线电视接收站1个, 用户2100户 . 卫生院1所, 医务人员10人, 病床15张 . 个体诊所5个, 村医生5人 . 上高塔下乡有乡文化站1个, 藏书3000余册, 有线电视接收站1个, 有线电视网用户918户, 占总户数的40%, 妇女剪纸独具特色, 成为320国道上高百里小康文化走廊的一个亮点 .

上高塔下乡小学, 地处上高县城建设南路, 是上高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一所全日制城镇小学 . 她的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有学生2000余人, 设有34个教学班 .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 功能齐全, 列上高县小学之首, 进入了宜春市、乃至江苏省先进行列 . 建起了集教育、科研、管理及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 有多功能阶梯教室、语音室、电脑室、电子琴室、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专用教室, 学校图书室藏书达30000余册 .

上高塔下乡计划生育工作一直走在上高县的先进行列, 是江西省最早实行知情选择的四个试点乡之一 . 上高塔下乡政府先后拨款16万元, 专门用于乡村计生办添置设备、装修计生服务室等, 健全了计生队伍 . 乡计生办配备了6名专职技术人员, 10个村每村配备了一名计生专干, 上高塔下乡共配备58名中心户长专门抓计划生育工作 .

上高塔下乡-旅游资源   
溶洞人文景观:大观塔座落在上高县城南郊锦江河畔状元洲对面 . 大观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 塔高46.53米, 七层八角, 每层四门, 屋顶悬如覆釜 . 青砖结构, 内砌夹墙巷道, 有石级盘旋而上, 可至塔顶 . 清嘉庆刘丙在上高任知县时, 曾在大观塔燃长明灯, “上烛重宵, 下照百里”, 日夜不息, 且有专人守护 . 大观塔建成二百多年, 历经沧桑, 仍坚固完好 . 建塔以来, 登游者不断 . 清县令谈有本登游大观塔吟咏:“大观塔峙锦江流, 佳节重登忆旧游” . 大观塔“为一县之大观”故名 . 大观塔正门上有石刻横额“大观塔”三字, 为范元杨手笔 . 1983年8月29日公布为县保单位 .

自然景观:七宝山观音洞、绞机洞、唢呐洞等 . 七宝山风景渡海区位于上高县面东南方向, 距县城12.5公里, 占地约288公顷, 该景区主要由上甘山林场和上高塔下乡林场的速生林组成, 全景区森林覆盖率约90% . 在景区内已控明的溶洞共有六个, 正在开发的有天河洞、唢呐洞、观音洞 . 其中天河洞最大, 洞内景观奇特, 钟乳石、石笋林立, 最大的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 观音洞内塑有观世音、八仙等菩萨十余尊, 唢呐洞内还有一条地下河, 河水终年流淌, 清澈透明 . 据勘察, 天河洞与唢呐洞两洞相通, 距离长达三里 .

上高塔下乡剪纸工作200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 上高县上高塔下乡党委给每一位现役军人发去了慰问信, 勉励他们安心在部队服役 . 还组织部分军人家属召开座谈会, 在全上高塔下乡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双拥”帮扶活动 .

 

江西上高县上高塔下乡是著名的剪纸之乡, 上高塔下乡文化部门举办多期培训班, 吸引了大量打工妹学习这项传统艺 . 上高县上高塔下乡妇女剪纸协会成立于1991年, 会员发展到200多人 . 剪纸协会已经成了返乡打工妹的乐园 .

上高塔下乡干部分成10个工作组深入农村一线, 做好林改工作 . 上高塔下乡山林总面积32943.5亩, 已分山面积25047.4亩 . 分山到户率达到了76.03%, 林权证发放到户率100%, 上高塔下乡共培育杨树苗1.2万株, 造杨1.2万株 .

 



Category: 历史文化 | Tags: 上高塔下  上高剪纸  上高农村   | Views: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